查看原文
其他

新十大关系(二)——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

李子旸 李子旸 2024-01-04

戳上方蓝字[李子旸]关注公众号,不错过精彩文章~



 

“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都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基础,是比宪法还高的治国原则,但是,这两项原则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有内在的矛盾。怎样处理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让广大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展开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主体。衡量各项国家治理成效的终极标准,是人民是否满意。人民满意,是国家发展的最高目标。其他所有发展目标,就必须让位和服从于这个最高目标,而不能主次颠倒、反客为主。

 

在很多时候,其他发展目标和人民满意的最高目标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出现不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取舍的原则是放弃其他目标。比如,经济发展在大多数时候符合人民的整体利益,但并不必然如此。

 

P2P等金融工具的发展,虽然会在短时间内繁荣经济、促进消费,但从长时段和整体的角度看,反而会危害人民的整体利益。对这种发展,就必须坚决制止,即使为此牺牲一些短期增长,也是必须的。

 

另一方面,很多行业、领域,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彼此之间,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比如,煤炭产量增长,对经济发展是好事,可以带动从上游采煤到下游消费等众多行业的发展,让很多人有钱可赚。但城市燃烧大量煤炭,排放出来的污染会超过环境负载能力,造成雾霾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时,就要做出权衡,要有所取舍。那么,根据什么做出取舍呢?

 

如果根据经济增长数字,甚至仅仅根据煤炭相关行业的经济效益,就会继续放任煤炭的产量增长;但如果根据人民的整体利益,就要采取措施控制煤炭产量的增长,大幅减少城市的煤炭使用量。

 

是否以人民为主体,决定了国家在面临类似取舍时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是实行有利于权贵、有利于资本的政策,还是实行有利于人民整体利益的政策。

 


第二、为人民服务,意味着高度重视人民的呼声。

 

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被认为可以通过定期选举,让政府必须重视人民的呼声,但多年实践以后,却暴露出很大问题。人们发现,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表现并不理想。定期选举,固然会对政府形成一定的制约和限制,但在现代复杂社会的背景下,这种制约和限制是远远不够的。

 

这种选举制度,实际上是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A或者B的选择题,这种解决方案显然太过粗糙。决定一个社会治理水平的,是人们怎么做,而不是他们左还是右。

 

如果一旦选举成功,只要不犯大错,就可以安枕无忧地掌权几年,那么,当权者就很难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为人民服务。加入社会的舆论监督比较发达,政客还不敢大肆贪腐,但也只能得过且过。这就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现状。如果社会其他方面也很薄弱,没有监督机制,那就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上台的政客就会充分利用权力结党营私、谋取私利。这就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状。

 

理想的监督机制应该是常在的,而不是只在几年一次的选举时有。这就要求,政府能对人民的呼声要随时做出反应,并相应调整政策。能够完全实现这个理想的国家,还没有,但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肯定距离这个理想很远。

 

在这方面,我国有很多相应的制度设计,比如信访制度、人民代表制度、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制度、对官员结果导向的责任追究制度等等。当然,这些制度都不完善,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之所以会有这些制度,是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直接相关的。

 

除了种种具体制度以外,更重要的是,在我国,有一种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观念,那就是政府要承担无限责任。在我国,理论上,不存在“这事政府不管”的情况。政府不管,只是因为事情太轻微,政府不必管。只要事情足够大,后果足够严重,无论是否属于政府的法定职责范围,政府都必须出面兜底解决。

 

中国社会的这种观念,很顽强,事实上成为对政府的最大监督和制约。以至于很多时候,政府要提前预想事态的发展,采取主动措施,避免严重的后果。因此,这种监督和制约不仅是全天候的,还是提前的。

 

“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就是这样落实在现实中,成为比宪法还要重要的根本性政治原则,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制约着政府的行为,效果比一人一票的选举要严格得多。

 


凡事有利就有弊,“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虽然形成了对政府的严格监督和制约,让中国政府成为世界上最勤奋、最负责的政府之一,但“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也带来一些负面后果。

 

因为政府格外重视人民的呼声,并且要主动避免事态向严重的方向发展,就形成了“按闹分配”的弊端。谁的声音大,谁能把事态扩大,谁就会得到政府的重视甚至优待,他的诉求就能得到充分甚至超额满足。而那些遵守法律和秩序、不会大声嚷嚷的人,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被人忽视甚至遗忘。他们的权益,也会因此被侵犯和破坏。

 

因此,如何区分人民的正当呼声,和别有用心者的蓄意鼓噪,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难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不能总是让老实人吃亏”。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还看不到明显进展。

 

深入分析为何会产生这种问题,会发现,原因就在于“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之间的矛盾。

 

“为人民服务”虽然很好,但主语并不是人民。人民只是被动接受者。因为被动,所以,人民就只能依赖政府,期盼政府能公平做事、合理分配。而那些别用有心的人,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于是,“按闹分配”就成了难以解决的顽疾。

 

理想的局面是,人民不但是利益主体,还成为人民行动主体,人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政府的作用是调节规范,而不是包办代替。当然,由于现代社会事务的复杂性,政府肯定要发挥更大的积极主动作用,但人民是行为主体,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这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含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既有一致性,也有内在的、深刻的矛盾性。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原则,人民当家作主要高于为人民服务。解放人民,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和根本。

 


如果忽视了人民当家作主,一味强调为人民服务,就会成为包办代替。这样反而会给官僚主义、保姆国家大开方便之门。而且,政府包办一切,让所有人满意,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政府勉强去做,反而会刺激一些人的贪欲,同时放纵更多人的懒惰和不负责任。这可不是我们期望的好社会。

 

好社会,必须把人民动员起来,让人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创造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局面。这种良好局面,不但会充分激发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人民。人民需要的,不仅仅是利益,更重要的是自尊感和成就感。而这些,只有积极主动地去行动,才能获得。

 

而且,只有解放人民,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按闹分配”问题。主人翁意识,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国家的繁荣和进步,意义重大,甚至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解放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种理想,很早就被革命先驱和导师提出和弘扬,但至今为止,虽经苦苦探索和试验,人们还是没有找到在现实中充分落实这个伟大原则的具体制度和办法。可以说,这是人类目前为止的最大社会课题,还有待解决。

 

可能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解决之道,现实中,包办代替,甚至大包大揽就成为权宜之计。看上去,这些做法并不违反、甚至很符合“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其实,这正表现出“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作主”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虽然还没找到解决之道,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性和崇高性。这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更是个社会发展动力问题。那些真正动员起人民积极性主动性的社会,必然优于那些压抑人民、忽视人民的社会。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原创作品,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其它公众号转载及商业合作请后台联系,谢谢。

新十大关系(一)——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关系

新十大关系

看不见的大时代

阿富汗是怎样跌入深渊的

中美贸易战 重点不在贸易

是什么撕裂了美国?

乌克兰问题的根源 ——从苏维埃到新沙俄

乌克兰——西方的类宠物

市场经济难在何处?

工业化难在何处

撕裂社会的工业化

“十年”的经济原因

一代人的青春和热血

香港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全文)

美国是军事强国吗?(全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李子旸”

看更多精彩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